304am永利集团|·主頁(歡迎您)

成为全球最受信赖的
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吴一龙:医疗创新助力肺癌诊疗水平提升 临床实践驱动医学研究发展

人民健康

2022-11-25

H药 汉斯状®是复宏汉霖首个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单抗,已获批用于治疗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实体瘤、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 上市8个月即惠及超过9700名患者。其适应症布局广泛覆盖肺癌、食管癌、头颈鳞癌和胃癌等,全面覆盖肺癌一线治疗,其中,H药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 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刷新了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总生存期纪录,并荣登2022 ASCO、《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等全球顶级学术舞台,获得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目前,该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一线治疗SCLC的抗PD-1单抗。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吴一龙做客人民网·人民健康《推动新技术创新应用 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系列科普栏目,围绕肺癌防治、创新诊疗等话题进行了分享。谈及H药,他肯定了该创新药在提升肿瘤诊疗整体水平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并期待其在未来取得更多优异成果,造福广大患者。全文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加强肺癌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探寻肺癌发病因素基础上,加强肺癌的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吴一龙介绍说,“低剂量螺旋CT是当前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肺癌。而这种小于1厘米的肺癌,患者通过简单的手术治疗,五年生存率甚至十年生存率能够接近90%以上,可实现治愈。因此,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对于肺癌防治至关重要。”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癌症防治列入重大专项行动,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吴一龙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针对肺癌在内等几个主要癌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在早期发现上还要下更大的功夫,加强完善全国范围内癌症筛查及早期发现相关计划;二是在关键技术上必须保证能和国际有非常好的沟通交流,能够跟得上国际形势,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国际形势;三是鼓励临床及科研创新,同时推动规范化诊疗。此外,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整体联动、共建共享。


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带来新选择


近年来,随着癌症治疗手段的进步,我国肺癌患者的生存现状有了明显改观。


吴一龙介绍,治疗癌症有“三板斧”——第一板斧是手术治疗,二、三板斧是放射和药物治疗。“最近20年,这三板斧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发展,如手术治疗已实现微创化;放射治疗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精准,把放射剂量集中在病灶上,其毒副作用也在不断减小;最大的进步体现在药物治疗方面,一是药物治疗更加精准,通过靶向治疗等手段让药物治疗更加高效、低毒,二是免疫治疗的出现给予晚期癌症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通俗来讲,免疫治疗就是控制人体免疫系统的‘油门’和‘刹车’,让免疫系统辅助癌症治疗工作。当前主要通过PD-1和PD-L1抑制剂来控制免疫系统的阀门。”吴一龙说,“经过了大量相关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已将免疫治疗广泛应用于肺癌晚期患者,目前已约有1/3的晚期肺癌病人实现了五年以上的生存。此外,免疫治疗也逐渐应用在早期、中期甚至是围手术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未来我们将探索患者细分化以进行更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来不断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推动无免疫应答的患者也能从免疫治疗获益。相信随着免疫治疗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将给患者带来更多、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药物创新助力肺癌治疗多元化发展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制药行业始终将药物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在吴一龙看来,2015年是中国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的分水岭。2015年之前,我国的临床研究处于没有明确方向的一个阶段,同时缺乏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规划, 监管体系也有待完善。但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医疗改革,医药创新和临床应用方面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临床应用效率正逐步提升,新药研发也进入了 “快车道” 。经过多年积累,吴一龙欣喜地看到,中国创新药企的数量大幅增加,治疗肺癌的 “武器” 也更多元化,对肿瘤的打击效果越来越精准,肺癌管理趋于慢病化。另一方面,国内药物创新也正从追求 “量” 向重视 “质”转变,其中不乏已在世界舞台与同类产品一较高下的肿瘤药物,例如前段时间登上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斯鲁利单抗,这款本土创新肿瘤药(抗PD-1单抗)在针对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已在多个世界权威学术舞台亮相,彰显了中国研究者的智慧和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国际一流的自主创新实力。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药物研发的不足和差距”吴一龙补充道:“中国药物研发目前仍以‘快速模仿’为主,加大真正源头的创新是我们的愿景和目标,更是解决临床需求的突破口,只有提高创新比例才能进一步提升肿瘤治疗的有效率。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中国原研的First-in-class(首创药物)和Best-in-class(同类最优)药物,造福广大患者。”


把医学科研书写在临床一线


作为肺癌领域研究的领军人物,吴一龙始终走在中国肺癌治疗前沿,他开启了中国肺癌的靶向治疗,促成国内第一个免疫治疗临床研究,将世界前沿治疗技术引入国门,并创造了多项改变国内外临床指南的成果,他在肺癌临床研究和精准治疗领域以“开拓者”的姿态深耕数十年。在谈及临床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吴一龙提出,临床研究应来源于临床治疗中的实际需求,提升使用价值才能让患者切实获益。另外,临床研究和药物创新相辅相成,它们均以“研究者”为根本,如今很多中青年医者已成为临床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将先进的治疗理念融入临床研究,收获了诸多优异的数据和结果,为肺癌乃至肿瘤治疗领域树立了榜样。期盼能有更多守正创新的“后浪们”涌现,为肿瘤诊疗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最后,吴一龙寄语新一代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注重培养自身系统性的知识理念,将创新融入日常临床实践,以求证精神和国际视野推动我国医学高质量发展,促进癌症防治再上新台阶。


Baidu
sogou